第156章 无奈的赵国-《大秦命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司马迁在《史记》对这一幕的记载,极具镜头感和戏剧张力:太子丹带着一群人,来到易水河边给荆轲饯行。他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,一缟素,送勇士远赴决死之路。朔风强劲,易水奔涌,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,他和着拍节唱歌,苍凉凄婉,送行者泪流满面,一起唱道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声调悲壮,慷慨激昂,歌声中,人人怒目圆睁,头发直竖,几乎把帽子都顶起来。荆轲歌毕,踏上马车,一路南去,始终没有回头。

    这就是“慷慨悲歌”。

    远去的古典气质,悲壮与优雅的完美结合。

    太子丹是个不甘屈从命运的人。他派遣荆轲刺杀秦王,发生在公元前227年,在此之前14年,楚、赵、魏、韩等国一次合纵进攻,被秦军击溃。这也是东方六国最后一次联军行动,此后再也无力共同组军对强秦战略进攻或防御。

    刺秦之前,秦已先后灭掉了韩国,并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。太子丹知道:军事抵抗已无意义,只能采取刺杀这一非常手段了。

    刺秦失败,秦军铁蹄,已无可抵挡。

    在战国末期,赵国是六国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国家,但长平之战改变了双方的均衡,即便如此,秦军在强悍的赵军面前,也讨不了太多便宜。

    张艺谋的电影《英雄》,里面写到秦军万箭齐发、遮天蔽的盛况,但在历史上,赵军更擅用强弓劲弩,让他们的对手包括秦军,死伤无数。

    有名将有悍卒有先进的武器,赵国输在何处?除了综合国力外,还有一个致命原因,就是君臣相疑。

    廉颇、李牧在赵国,几乎是无敌战神,但偏偏赵国君主宁肯相信边的佞臣太监,也不相信在前方浴血杀敌的忠臣名将。赫拉克利特还有一句更著名的名言:“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”,但赵国君主偏偏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,先bī)走廉颇,后冤杀李牧。

    遥想当年,廉颇、李牧有多么累?!

    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29年,秦挟上一年灭韩国之威,攻打赵国,赵国君主是幽缪王森森的),他派李牧率军抵抗,李牧大显神威,秦军不敌,就使离间计,重金贿赂赵王边臣,说李牧要叛变秦国,赵王居然信了,李牧只能死了。

    提示:如果觉得此文不错,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!分享也是一种享受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