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4章 宪法和新政-《工业中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孔胖子早被面前这个动不动要拉出去枪毙的营千总大爷吓的半死,这会儿一听机会来了,哪能放手的,立刻点头如捣蒜,满口应下。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北京,毗邻皇城内北海的内阁官署正在忙着扩建之中,这里原本是醇亲王府,在联合政府成立后,考虑到与旧朝廷划清界限,自然不能在紫禁城或者原本的官衙里办公,所以李中堂作出决定,将北海畔的醇亲王府进行改建,选择这里,也是因为这边与军政部隔河相望,也算是体现出中枢的权威。

    内阁现在无疑是各方权力的博弈所在,只是,就目前而言,因为南洋体系在中枢权力上的放任,这直接的结果就是中枢主导权暂时掌握在李中堂的手中,日常的政务处置也是由北洋来主导,所以,李中堂现在无疑是大权在握、踌躇满志,一件大事情正在稳妥的推进中。

    随着三个多月执掌中枢后,国政的发展却让他焦头烂额,当初在那秦烈风闹哄哄的把满人权贵轰下了权力舞台,他自然也是心有同感这才义无反顾的加入其中,而这几个月间,中枢内阁首要的事务,可不是推行政务改革,而是按照计划逐步推进《宪政大纲三十条》的内容,首要的自然是《宪法》的制定。

    这方面,李中堂虽然是外行,但他却是个明白人,早在立宪制度推出之时,他就找上了海关税务司赫德和英国前任驻华公使威妥玛爵士,现在要君主立宪,老牌列强英国无疑是最有参照意义的国家,所以,他请来了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维克托教授来主持新宪法的草拟。

    只是,宪法的草拟显然不是一早一夕可以完成的,尤其是在中国,这个封建了两千多年的国度,时至今日,各省的府县,尚有许多百姓都不知道已经改朝换代的事实……

    而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另外一桩麻烦,却是来自于舆论和民意的呼声,满清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国政,显然早已积弊已深,新内阁驱逐了满清权贵后,在上海、天津、北京、福州、广州的报纸已经纷纷改变原有的风格,争先恐后的成为了催生新政的旗手。(未完待续。)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