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章 不能退让-《傲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庞忠也和杨晞主动说了这些,不过他并不是特意来找杨晞说这些的,而是在某一次禀报军务时候后说的。他并没有如高适一样效忠杨晞的表示,只是因为心里耿直而说这些,希望杨晞不要介怀,他也不会因太子的拉拢有任何的改变,接下来的时间内,会带好兵,做好事,绝不会懈怠的。
    李承光、李福德、刘光庭原本就是杨国忠的亲信人物,李亨在这次巡视时候也曾有拉拢,不过他们立场比较坚定,没对李亨表示什么,他们也在李亨走后分别找杨晞说了一些“心里话”。
    也还好,王思礼、田良丘、吕崇贲等被李亨说动心思的将领,在后面的训练中并没做出什么逆着杨晞的行为,而是依然如前面那般,兢兢业业地做事,继续带领军士们训练,对军士的要求也非常严格,对杨晞也依然敬重。倒是李辅国,在李亨到潼关巡视后,似乎腰杆子硬了一点,在议事的时候,也会发表一些意见,不过他的意见基本被人无视了。
    但李辅国好像抛却了顾虑,对杨晞也会直言指责,表示许多事要他这个监军同意才能做,杨晞做任何事,布置任何行动也要知会他这个监军。但杨晞还是挺强硬,表示怎么布置军务是他这个元帅的份内事,不需要监军插手。两人因此数次起争执,但最终还是以杨晞压倒李辅国而收场。
    在与李辅国的较量中,杨晞是决不退让的。
    这和当初边令诚对高仙芝经常提建议,但基本没被高仙芝采纳的情况相似。
    相似的情况还有,那就是李辅国对杨晞的怨恨进一步增加,这一点所有人都看在眼里。
    杨晞基本没让李辅国插手军务,李辅国的监军依然有名无实,这是在太子李亨巡视后继续维持的局面,如何不让李辅国窝火,但又没太多办法。
    此前他在发往长安的奏报中虽然说了这些事,也参了杨晞一把,表示杨晞完全无视朝廷的律制,不把监军当回事,但奏本却是石沉大海般没有任何回音。他相信在李亨没有回到长安之前,情况依然会这样的。杨晞仗着有个当宰相的父亲在朝中一手遮天,就敢坏了朝律,不把监军当一回事,李辅国觉得只要他继续参骇杨晞,并得李亨的协助,杨晞会惹上麻烦的。
    有了李亨的明确支持,李辅国也没退缩,因此数次与杨晞争执。
    杨晞很想找个机会整一下李辅国,甚至寻机将这名宦官打发回长安。但李辅国做事很谨慎,除了为自己争权,及做一些职权内的事外,其他事都做的很小心,让人抓不住把柄。
    杨晞只能耐着性子与李辅国慢慢磨蹭较量,他相信这个监军宦官迟早有把柄落到他手上的。只要李辅国有大的把柄落到他手上,他一定不会放过,好生处置,甚至像处置边令诚一样,将李辅国的脑袋砍了也不一定。李辅国在历史上的恶名胜过杨国忠,一个没根的宦官竟然敢把皇帝不当回事,独揽大权,这样的人,在他没有得势之前将他清除,杨晞觉得他在替天行道,为国、为民除害。
    第(2/3)页